高处作业:在距坠落基准面**≥2m**高度且存在坠落可能的作业1,2,4,7。
坠落基准面:可能坠落范围内最低处的水平面1,4,7。
新增术语:
交叉作业:垂直空间贯通状态下,可能造成人员或物体坠落的立体作业(引用JGJ80-2016)7,8。
A类法:无直接引起坠落的客观危险因素时,按上表分级1,7。
B类法:存在1项及以上客观危险因素时,作业等级提升一级(如一级升为二级,特级不变)1,7,8。
表1:高处作业人员与带电体最小安全距离电压等级(kV)≤103566~110220330500安全距离(m)1.72.02.54.05.06.0
表1:高处作业人员与带电体最小安全距离
标准性质:由推荐性(GB/T)升级为强制性国家标准(GB)6,7。
危险因素扩容:从9项增至16项,新增交叉作业、健康禁忌、设备荷载等7,8。
细化指标:
明确光照不足的照度阈值(<15 lx)7;
新增梯子荷载限制(≥1.1kN禁止)7,8。
人员要求:首次取证不足3个月视为高风险因素7,8。
适用于建筑、电力、化工、设备安装维修等所有涉及≥2m高处作业的领域7,8。
为安全防护措施(如护栏设置、坠落半径计算)提供分级依据5,7。
注:本版标准于2023年完成修订,2025年进入强制实施阶段6,7,8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