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准性质:强制性国家标准,替代GB 2626-2006,2020年7月1日正式实施。
适用范围:
用于防护颗粒物(如粉尘、烟、雾、微生物)的自吸过滤式呼吸器,包括KN和KP两类。
不适用场景:缺氧环境、水下作业、消防逃生、有害气体/蒸气防护。
主要更新:
标准名称删除“用品”二字,术语新增“穿透率”“佩戴气密性检查”等7项;
完善呼吸阻力、呼气阀气密性、视野等检测方法,提升产品舒适性。
过滤元件分类:
KN类:仅过滤非油性颗粒物(如粉尘、微生物),分KN90、KN95、KN100三级,过滤效率≥90%、95%、99.97%。
KP类:可过滤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(如油烟、油雾),分KP90、KP95、KP100三级,过滤效率与KN类对应。
面罩类型:
随弃式面罩(如一次性口罩);
可更换式半面罩(可替换滤芯);
全面罩(覆盖眼、口、鼻,用于高风险场景)。
基础性能要求:
材料安全:直接接触皮肤的材料无毒,滤料无健康危害;
结构设计:头带可调且牢固,视野无明显遮挡,呼气阀需设置保护装置。
关键指标:
过滤效率:需通过氯化钠(KN类)或油性颗粒物(KP类)持续加载测试;
呼吸阻力:吸气阻力≤175 Pa,呼气阻力≤145 Pa;
气密性:呼气阀泄漏量≤30 mL/min。
新增检测方法:
颗粒物粒径换算(CMD/MMAD)及检测设备精度要求;
呼吸阻力测试头模内置呼吸管示意图;
实用性能评价(模拟实际使用场景的适应性测试)。
标识内容:必须标注标准编号、过滤等级(如KN95)、生产日期、强制报废期限(一般≤30个月)。
判废条件:
过期、受重击破损、呼吸阻力异常;
定期检验不合格或清洗/消毒后性能下降。
企业责任:制造商需提供过滤元件寿命说明及清洗/消毒指南。
技术提升:与国际标准(如EN 149、NIOSH)接轨,增强中国防护产品的国际竞争力;
市场规范:明确KN/KP分类和性能指标,遏制低质产品流通;
应用场景:
工业领域:矿山、化工、冶金等高粉尘/油雾环境;
公共卫生:疫情期间KN95口罩成为重要防护工具。
使用限制:
不可用于缺氧环境(如密闭空间)、液体喷溅或有害气体场景;
清洗/消毒后重复使用需满足制造商声明条件。
选购建议:
根据作业环境选择KN/KP类型及过滤等级;
优先选择标注GB 2626-2019且标识完整的产品。